职务:北京工商大学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区域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区域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

E

专家简介

Expert profile

北京工商大学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区域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金融硕士教指委委员,内蒙古省政府金融顾问。

2020年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金融)建设负责人,2020年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金融学团队负责人,2013年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我国特殊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2009年北京市教学创新人才。

【研究领域】

1、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思路-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突出。基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历史和发展轨迹视角的分析显示,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正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本文认为短期内我国要出台一批稳定融资环境的办法;中期内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金融市场市场化;长期要开阔视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2019

2、金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本文认为实体经济发展,能够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金融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支持实体经济,是完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其次,支持实体经济,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最后,支持实体经济,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核心。2017

3、互联网金融驱动我国商业银行并购重组——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经营效率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两者的战略联盟扩大可以银行业的互联网化,存在寻求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的可能性。在当今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市场金融脱媒环境下,银行业的并购产业调整和重组资源整合可以为获得一个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金融市场环境,该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2016

4、基于分形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差异的研究——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分形理论模型与Harrod-Domar经济增长模型、Cobb-Douglas生产函数相结合,选取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8省份的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与农业资本产出效率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非线性影响进行实证,探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2016

【重要课题及重大项目】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视角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本项目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研究目标,以金融支持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为抓手,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体化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进而揭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内在逻辑,构建金融回归本源的实现路径,研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拟定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的区域金融发展观。2018-2020

2、区域差异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追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实施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区域倾斜政策。1978年,“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工业化初级阶段,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的政策致使资源大量的流向城市和工业部门;1999年,为了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2004年先后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政策。这些不同时段、不同受用地区政策的提出,致使我国各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21世纪,城市发展水平相对稳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势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域,此时,“三农”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得到了重视。而农村金融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在区域发展不均、城乡二元体制的现实状况下发展农村金融,是该领域的难点工作。2011-2016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全面开放和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地区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趋同、收入差距拉大、外贸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实上,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为推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出台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重要文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措施。然而,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推进乏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2010

4、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生态投融资问题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屏障工程成为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共同青睐的投资领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两种资本的竞争与合作在所难免,如何使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在生态建设中有效合作、有序竞争,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有赖于政策的引导和融资制度安排。本项目在对两种资本的投资背景及融合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内外资本在生态屏障项目上进行制度安排的对策。2002-2006

【研究报告】

1、《中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本报告旨在通过编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数来评价中国各县城市金融发展环境。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金融政策环境三维度指标体系,删除数据缺失县(市)后,通过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构建了全国16个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云南、西藏)1676个县(市)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数。指数覆盖了各省经济发展的高、中、低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全国县域的整体情况。指数测算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官方统计数据,来自于省、市、县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局网站等。二是,新闻媒体、百度等搜索引擎数据,通过数据爬虫方式,搜索各大门户网站中相关县市的新闻报道中已有价值数据。

本指数的编制,核心目的是为客观评价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量化参考,为解决县域经济、金融困境提供有效借鉴。提醒全社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金融生态环境是所有社会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高度重视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自己的使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